本年度,学校以培养学生劳动观念、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为目标,深入贯彻落实《教育部关于印发<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>的通知》《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》等关于劳动教育的相关政策,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,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现将我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报告如下:
一、劳动课程开设情况
(一)课程设置科学合理
依据国家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,结合学校专业特色,科学设置劳动课程。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,确保各年级学生都能系统接受劳动教育。低年级开设劳动基础知识课程,涵盖劳动安全、劳动法规、劳动礼仪等内容,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素养;高年级则结合专业特点,开设与职业相关的劳动技能课程,如护理专业的护理实训劳动实践课、电子商务专业的网店运营劳动实践课等,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。
(二)教学方式灵活多样
创新劳动课程教学方式,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、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补充的模式。在理论教学中,通过案例分析、小组讨论等方式,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;在实践操作中,依托学校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,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劳动场景,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。例如,组织烹饪专业学生在学校食堂进行实操训练,既提高了学生的烹饪技能,又为学校师生提供了服务。
(三)课程评价多元全面
建立多元的劳动课程评价体系,改变以往单一的成绩评价方式。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态度、劳动技能、劳动成果、团队协作等多个方面;评价主体涵盖教师、学生、企业导师等。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,全面、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,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二、条件保障情况
(一)经费投入有力保障
学校加大对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,用于劳动教育课程建设、实训基地建设、劳动工具购置、校外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。每年拔出专项资金,更新和补充劳动教育所需的设备和工具,如各类劳动工具、电子仪器、烹饪设备等,为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
(二)场地设施逐步完善
建有完善的校内劳动教育实训基地,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,划分了多个实训区域,如护理实训区、幼儿保育实训区、餐饮服务实训区、农业种植实训区、旅游服务实训区等。每个实训区域都配备了相应的劳动设备和工具,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。此外,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,将企业生产车间作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,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实际生产劳动的机会。
(三)师资队伍专业过硬
组建了一支由专职劳动教育教师、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。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负责劳动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劳动教育活动的组织;专业课程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劳动技能培训;企业技术人员则作为校外实践导师,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劳动实践。学校定期组织劳动教育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,不断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。
三、劳动教育活动开展情况
(一)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常态化
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劳动实践活动,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责任感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美化、教室和宿舍卫生打扫、食堂帮厨等劳动,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。成立劳动志愿服务队,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校园公益劳动,如帮利用校园周边废地进行劳动教育场所开发、维护校园公共设等。
(二)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多元化
积极拓展校外劳动实践渠道,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、企业实习、农业生产等劳动实践活动。例如,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,为社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、法律咨询等服务;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,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劳动技能,积累工作经验;组织作物生产专业学生到农业园区参与农业生产劳动,了解农业生产知识,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。
四、劳动教育特色发展情况
(一)结合专业打造劳动教育品牌
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专业优势,将劳动教育与专业特色相结合,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。如学前教育专业开展 “幼儿劳动启蒙教育实践活动”,让学生到幼儿园指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劳动,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,又传播了劳动教育理念。
(二)融入创新创业教育
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。开设创新创业劳动课程,指导学生开展小发明、小创造等劳动实践活动。举办校园创新创业劳动大赛,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创业项目,激发学生的劳动创新热情。
五、劳动教育成果
五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
(一)存在的问题
在劳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,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。例如,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度还不够高,部分劳动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有待提升;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,对学生劳动过程的评价不够细致;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等。
(二)改进措施
针对存在的问题,学校将采取以下改进措施:一是深化劳动教育课程改革,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,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;二是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,细化评价指标,加强对学生劳动过程的跟踪和评价;三是加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力度,拓展合作企业和社会机构,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劳动实践机会;四是加强劳动教育宣传,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。
未来,学校将继续加强劳动教育工作,不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,丰富劳动教育内容,努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、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